2022年7月5日,贵阳贵安科技创新大会召开。
2021年11月21日,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召开。
2012年以来,贵阳的研发投入从22.8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4.0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34%提高到1.7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218家增加到2021年的1234家2021年,贵阳将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24位,跻身西部省会前列…
十年来,贵阳贵安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宗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资源投入明显增加,区域创新体系持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贵阳先后获批建设“科技中国”试点城市、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国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城市、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金融改革创新。
创新城市活力迸发
创新产业方兴未艾
2010年,贵阳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7年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
试点以来,贵阳积极探索自身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先后印发了《贵阳贵安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贵阳市关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初步形成建立覆盖各类重大创新主体、涉及科技创新核心环节的政策体系。
此外,贵阳成功打造“建设创汇”科技创新品牌,“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领先科技成果奖”入选国家统计局颁发的“社会科技奖目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它是唯一一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专业奖项,在全市营造了强烈的倡导创新的氛围,全面加快了创新城市的建设。
近年来,在科技赋能加持的带动下,我市以大数据、大健康、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农业科技领域,围绕育苗产业发展核心,建设贵阳市蔬菜种质资源中心、贵阳茶树种质资源中心、贵阳猕猴桃种质资源园等创新平台,为中国种业提供品种供应和技术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 10年来,共实施市级农业科技项目235项,支持财政资金805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近5亿元。2014年以来,各省市提供1000万元,选派近300名省市科技专员开展基层农业科技服务,
在工业产业领域,重点加快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铝及铝加工、磷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累计完成项目297项。近10年得到支持,支持金额20185.3万元,带动了社会。总投资154411.68万元,其中支持重大专项60项,支持金额12898万元。
在大数据领域科技,2015年,贵阳被科技部授予“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称号。大数据领域创新资源要素不断聚合裂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业态不断丰富。贵阳信息技术研究院发布了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响应式编程区块链组件RepChain,建立了RepChain生态系统。网信办服务记录清单等
在大生态领域,贵阳组织实施了医疗、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赤泥、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研发”等科研项目388项。累计投入52261万元引导工程,促进我市水体和土壤有效保护治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科技支撑,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创新企业蓬勃发展
技术平台正在增长
贵阳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面子”服务,建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成立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推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以大数据、大健康、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
2012年以来,贵州省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共有1254家企业注册批准,181家企业获批为省科技型种业企业、省级小巨人企业、省科技型企业。小巨人级成长型企业;1628家企业获得科技企业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补贴资金23624.5万元,配合税务部门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为1272家企业减免20.45亿元税金.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2012年的218家跃升至2021年的1234家,增长466%,占全省比重超过三分之二。航宇科技、振华新材料、振华风光3家企业在科创板挂牌,培育了满帮、亿都云、白山云、世纪恒通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集群。
推动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贵阳,特别是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贵州科学院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合作,贵州大学等 研发体系整体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2012年以来,已建成实验室、研究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700多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8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个。
全市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机构勇于创新。从当年的技术合同登记情况来看,2012年有127个合同,2021年将增加到2998个。营业额也从1.16亿元增加到129.8亿元,增长了数百倍。.
近十年来,一些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几乎是白手起家。国家级孵化器增长一倍,省级孵化器增长350%。链技术与应用联合实验室、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一批高端技术研发平台。
科技创新投入显着增加
科技人才体系更加完善
2012年以来,市级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由2012年的2.8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34亿元。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025项,完成53173.7万元。得到了科学技术的支持。社会投资33.966亿元。
2012年以来,贵阳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科研项目,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8项。
2012年以来,贵阳市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1020”人才引进计划、贵阳市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搭建人才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加大引进人才力度。高层次科技人才。
近年来,市科技局不断加快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2020年印发《贵阳大学毕业生科技创业专项计划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围绕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形成了《市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实施细则(试行)》、《贵阳市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细则(试行)》、《贵阳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 、人才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支持,进一步完善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
近十年来,贵阳的研发人员快速增长,增长率高达85%。2012年以来,共建成院士工作站43个,引进院士51人在贵阳市开展合作,引进和培养省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300余人。
2022年,为进一步吸引大学生赴贵安贵阳创新创业,组织举办“筑创汇”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本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62所高校的1637名大学生报名参加科技创业项目。截至目前,22个中标项目中有11个已落地贵阳贵安。
亮点点击
科技人才助力贵阳高质量发展
“贵阳人才政策务实积极,相关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为人才扎根贵阳提供了政策保障。” 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梁松淼是一名留学博士后。他在贵阳发展。近十年。梁松淼说,现在他已经带着家人住在贵阳,从“桂飘”到“桂丁”。
时代华顿科技有限公司是反渗透膜生产研发的龙头企业。2011年,梁松淼从北京调到贵阳,担任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十年来,公司的反渗透膜技术已从技术跟随向技术领先转变。在核心技术垄断的困境下,高端纳滤膜产品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进口替代,膜新材料实现量产,解决了关键原材料问题。“卡脖子”问题。
“贵阳市政府重视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帮助。多年来,贵阳不断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大数据经济蓬勃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不断“持续发力,舒适宜居。居住环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对人才的重视科技,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留在这里。” 梁松淼说道。
贵州智诚科技有限公司是贵州省首批大数据产业企业。公司以“激活数据价值,引领交通创新”为使命,通过“大数据+交通”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政府、企业、个人三端数据连接。整合全球交通产业生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公司逐渐成长为贵州省领先的专业信息设计咨询和数据服务商。
“贵阳市政府对科技公司的扶持力度很大,这个城市发展潜力很大,很宜居,你可以在这里做点什么。” 2013年,贵州智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桂林劝说两位合伙人到贵阳,成立贵州智诚科技有限公司,开启“桂飘”创业之旅。
2015年智诚公司搬迁至贵阳高新区西部研发基地,可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集中精力研发生产。
“2017年到2019年是公司增长最快的阶段,公司收入年均增长50%以上。” 徐桂林说,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发展迅速,办公面积从不足100平方米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团队也从四五人发展到一百多人人,发展势头迅猛。
作为大数据行业高级工程师,徐桂林先后入选贵阳市大数据“百人计划”人才和贵阳市第三批高层次创新青年科技人才。在享受人才政策的同时,他还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兼职。研究生企业导师合作培养了一批大数据方向的人才。
借助贵州大数据发展战略和数据博览平台,徐桂林基于领先的产品优势,一步步带领公司从贵州走向全国。目前,公司在贵阳和成都拥有双研发中心,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贵州省大数据企业50强、贵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称号。软件能力成熟度方面,获得CMMI5认证;在知识产权建设方面,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7项。
人才兴则业兴。十年来,贵阳用政策吸引人才,用产业聚集人才,用真诚留住人才。通过创新人才政策供给,搭建创新发展平台,贵阳营造了人才引领发展的创新生态。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留贵、建贵,科技人才已成为推动贵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耗尽“加速度”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实体,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10年来,贵阳经济总量从1634.16亿元增长到4711.04亿元,连续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9.4%。这份优秀成绩单的取得,与以大数据、大健康、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作为国家首批“专精新”小巨人企业之一,贵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航空难变形金属精密环锻件的研发和制造材料。2021年航宇科技将在科创板挂牌,成为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实现贵州科创板上市“零突破”和科创板。
2006年,航天科技在贵阳成立,专注于航空发动机、航天运载火箭等高端装备精密环锻件的研发和生产,在航空制造中扮演“安全阀”的角色。历经十余载风风雨雨,航天科技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国内航空锻造领域的骨干企业,实现了从“追逐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十三五”期间,航天科技共完成科技成果110项,主持编制国家标准3项,拥有发明专利56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55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 上一大步。
贵州白山云科技有限公司是近十年成长起来的本土大数据企业。经过7年的努力,白山云科技已在全球建立边缘网络,覆盖全球250多个城市,服务84%的中国网民和2.1亿海外用户,2021年营收将突破20亿元。
在公司董事长兼CEO霍涛的带领下,白山云一直努力走在数据服务行业的前沿,不断发挥公司技术优势,不断响应贵州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能量。
“贵阳的产业政策令人印象深刻,减税降费是真金白银,贵阳已成为创业创新的高地。” 在发展过程中,霍涛深刻体会到贵阳的气候优势、地理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大数据已成为贵阳一张亮丽的名片。”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仅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比例的提升,就让白山云每年享受上百万元的税收优惠。受益于此,公司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围堵攻坚,疏通堵点,储备多项国际领先技术,申请专利57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8项。
船到中山,游荡更急,人到中山的路更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阳将加快实施创新主体工程、产业创新平台赋能工程、大数据创新引领工程、科技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科技体制改革项目。科技的力量和创新潜力的释放,为“强省会”行动注入了有力支撑。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李伟/文
贵阳市科技局/照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