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萌娃坐在婴儿餐椅上拍吃播视频,九岁女孩在镜头前盘点护肤品,四岁孩子配合和父母一起拍段子广告的搞笑段子……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未成年人变相消费越来越激烈。虽然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开展专项行动,严查16岁以下未成年人在直播中出现,国内各大直播平台不再为未成年人提供直播频道,而是保护墙未成年人权益仍存在漏洞。未成年人牟利过度消费现象
早在2020年,3岁女孩佩琪因拍摄吃播视频被喂70斤的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随后账号被平台封禁。但像这样利用儿童制作短视频牟利的账号并没有从互联网上消失。据笔者近期观察,一个以两岁半双胞胎为主角的短视频平台账号拥有超过100万粉丝,作品4300多部。“商品橱窗”挂着994件“与视频同款”。在类似的报道中,甚至还有年仅一岁半的孩子,坐在婴儿餐椅上“品尝”着山上堆积的各种小点心。
这些孩子连话都说不清楚,却成了父母卖货的“好帮手”。而那些年纪大了,说话和模仿都变得熟练的人,则有更离奇的经历。在短视频平台上,4岁的“网红萌娃”每天与父母进行斗智斗勇的搞笑笑话,吸引了超过3700万粉丝。200多条搞笑视频中,大部分都植入了产品广告,他的父母也经常在平台直播卖货。在另一个专注于生活分享的平台上,一名9岁的小学生每天都在进行“沉浸式护肤”,该账号的首页标有“美妆博主”的标签。评论区的网友不能
为什么短视频如此受未成年人青睐?其背后离不开商业利益的推波助澜。广告行业有一个“3B”原则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代表Beauty-beauty、Beast-animal、Baby-baby。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机制中,同样适用这一原则。孩子们天真可爱的形象,符合关注自己生活的人性,很容易赢得平台用户的浏览和关注。但随着同质化内容的增多,单纯的“萌娃日报”无法获得巨大的流量。为了吸引眼球,赚取商业利益,不少账号开始“另辟蹊径”,追求“好奇”的内容。于是这些幼稚的孩子要么不知不觉变成了“带货主播”,要么从小就被引导着与年龄格格不入的言行。短视频平台上的“宝贝宝贝”已经超过了正常分享的极限,在各种粉丝流量和商业利益的胁迫下逐渐变形。
这场短视频乱象背后最危急的无疑是被推到镜头前的孩子们。不断“尝试”各种零食的孩子身体健康短视频,容易受到影响;根据书面文字讲网络流行语的孩子可能在身体、思想和行为上都有过大的倾向;而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穿衣上、护肤的小“网红”,过早地陷入“颜值焦虑”的环境,会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和心态产生负面影响。未来的成长过程。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短视频,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表演等危害其身心健康的活动;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必须得到保护。面对商业利益的诱惑,这些家长有没有把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个人隐私抛在脑后?数百个视频的拍摄和传播无视儿童的隐私。那些年幼的孩子连眼前的镜头都不知道,更何况他们已经被动成了商品。发言人。我们无法想象这些视频在孩子们长大后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隐私感时会对他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必须筑起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墙,制止这种短视频过度消费未成年人的现象。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分网络文化平台利用“网红儿童”牟利,提出要求。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演出。
《意见》的发布,打响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网络“封杀战”。为抵制未成年人短视频过度消费,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除了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外,平台和家长也要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对于平台来说,严格控制势在必行。不仅要继续遵守对未成年人直播的限制,还要对用户发布的涉及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作品进行严格审查和筛选,对过度消费“网红儿童”的账号采取封禁措施。对于家长来说,如何用好手中的数字传播权,是不可或缺的一课。家长需要更加严格地学习和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孩子创造安全、清晰的成长环境,切不可将孩子作为商业利益的“营利”工具。与短视频中的“网红孩子”相比,社会需要更多合格、称职的父母。
《光明日报》(2022年2月14日第16页)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