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赋能科技创富梦想走进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报告还提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实体经济发展经济。

近年来,巴南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格局迎来历史性、整体性、重大变革。

上游新闻记者从巴南市科技局获悉,近十年来,巴南区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型企业成倍增长。同时,打造了一批优质创新平台,转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持续聚集巴南,科技创新浪潮汹涌澎湃。2012年至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从18家增加到163家,增长9倍以上;2016年至2022年,全区市级科技型企业由87家增加到4539家。

搭建平台,赋能科技创富梦想

走进重庆国际生物城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动物实验中心,设备先进,人才雄厚。据公司副总经理王涛介绍,公司通过药物研究、临床前新药筛选、生物样本检测,为园区药企提供合同研发外包的全链条服务,以缩短药物研发周期。并降低研发成本。

搭建平台赋能科技创富梦想走进重

与美瑞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一样,重庆辰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也选择落户重庆国际生物城。公司专注于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拥有多个进入临床试验的一流新药。“这里的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优势明显,研发支持力度强,这给了我们对处于研发初期的企业很大的支持。” 重庆晨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高霞说。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企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谁能想到,五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服装产业园,入驻企业大多从事在服装代工生产。

2012年,我国提出发展生物医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巴南区大胆谋划,将木东服装产业园改造为生物医药产业。然而,对于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和发展经验的木东服装产业园来说,发展传统产业并不难,但发展新兴产业就更难了。

转机出现在2017年,为吸引生物医药企业落地,巴南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产业扶持政策予以支持。中东生物医药园区共建“长江经济带生物产业联盟”,重点承担该领域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其他科研院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如今,重庆国际生物城拥有7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成为重庆唯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项目的园区。全市15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药中,有9个在此。. 不仅如此,重庆国际生物城还建立了研发孵化中心、高端药物技术转化平台等服务机构,形成了包括基础实验、动物实验、药品审批等在内的配套服务体系。

重庆国际生物城只是巴南区推进科技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回顾过去,巴南区共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20个,其中国家级10个科技,市级110个,覆盖部分优势产业和民生领域。矩阵。

刺激动能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宗申工业集团工厂的装配车间里,一辆辆英姿飒爽的Cyclon RT3大排量摩托车已经陆续下线,马不停蹄地奔赴各个市场。

搭建平台赋能科技创富梦想走进重

不只是Cyclon RT3,整个宗申产业集团在过去十年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营业收入翻了一番。在全球汽车行业销量持续下滑和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宗申实业集团是如何实现逆势上扬和强劲增长的?它的答案是:技术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宗申实业集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其中,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吸纳国内外技术专家和创新团队的技术和项目,实现了开放共享的全球协同创新,成功完成了从传统能源动力向清洁能源动力的转变,从小设备到大设备,从个体创新到集群创新的产品升级和模式升级。2018年,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

如今,宗申实业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小型火电机械制造企业,在摩托车动力、通用机械、三合一领域连续多年位居国内行业第一。轮式摩托车。自主研发的活塞式气动动力,成功搭载多款无人机,填补国内行业空白;通过公司研发的新能源发卡电机生产线设备的设计与建设,实现了从产品研究到产线研究的突破;其公司控股的汽摩交易所拥有全国唯一的商品现货交易牌照,已初步形成四大业务体系:

科技创新,专注企业。为抓好科技企业培育,壮大科技企业“森林”,巴南区培育科技创新土壤,持续加强科技企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科技型企业,制定培育工作规划和发展路线图,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型企业。2016年至2022年,全区市级科技型企业由87家增加到4539家;2012年至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从18家增加到163家。

优化生态建设人才聚集高地

在巴南区先进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力翔生态修复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浩正在加快环保孕育剂的研发。目前,公司研发的超强抗应激复合菌剂在污水处理方面显示出超强的处理能力和竞争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搭建平台赋能科技创富梦想走进重

事实上,今年6月,刘昊刚在重庆理工大学读完研究生。也是这一年,他创办的公司年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

时间回到2019年,刘昊在学校实验室成功研制出首个超级抗应激复合菌剂,并获得专利。学校和区科技局主动跟进,帮助刘浩等两名学生成立了重庆力翔生态修复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初期,面临着研发场地不足和资金匮乏的双重挑战。” 刘浩坦言,政府为其协调解决了3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给予减租、水电费等红利,并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对接解决了初创企业生存的燃眉之急。正是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刘昊创办的公司年产值翻了一番。

创新的唯一方法是赢得人。巴南区先进技术创新中心是巴南区为充分发挥“一圈多圈”“一校多校”在围绕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而联合打造的创业孵化平台. 十年来,巴南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创新出台了“精英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激励措施。人才是有动力的。同时,在全市率先发布《

如今,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吸引下,巴南区共培养了“重庆英才计划”人选30人、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3个、重庆市“红岩​​计划”人选41人、青年和中青年人才。重庆有突出贡献的老年人。有专家2人,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82人,后备人选40人科技,区级“精英计划”人才191人。

十年来,巴南区科技创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新活力不断涌现。每个巴南人不仅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巴南区将不断拓展创新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努力使研发经费(即研究和实验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资金占主营业务的比重达到2.8%,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更强。

上游新闻记者 孙磊 通讯员 袁启方 郭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