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关心科技工作者,对创新大国作出战略规划,使创新成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正迈向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努力实现高水平的技术自立——
“要走出一条新路,创新驱动”
2022年5月14日,中国商飞交付的首架C919大飞机顺利完成首飞。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今天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翱翔蓝天,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跨越了半个世纪。
8年前的这一幕,人们记忆犹新:
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商飞视察期间,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详细了解设计情况。他指出:“我们要成为强国,必须发展装备制造业和大飞机,发挥引领和标志作用。”
多少牵挂,多少希望,寄托着科技强国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部署和系统部署,围绕加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强弱,不能单看经济总量的多少,一个民族的强弱,也不能单看人口多寡、国土面积多寡。在近代历史上,一个国家的根源之一我国落后挨打的是技术落后。”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努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历史一再证明,永远追随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研。他指出,“核心技术不能靠施舍,必须靠自力更生”。“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感和创新信心”。
种子是农业“芯片”,事关“大国”粮食安全。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国家南方育种科研繁育基地。沿着田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超级稻展示场,时而考察水稻长势,时而与袁隆平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下定决心发展我国种业,狠抓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袁隆平满怀信心地对总书记说:杂交水稻亩产1000公斤,没问题!
一年后,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习近平总书记为他颁奖。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问袁隆平:取得了哪些进展?
袁隆平回答:我们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1603.9公斤!2021年10月17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青竹村,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制的双季杂交水稻亩产在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赴海南考察科研育种,指出:“只有用自己的双手紧紧握住中国种子,才能稳住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
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山西太钢一度出现巨额亏损。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公司调研。
第一次考察时,“85后”技术人员廖希正在艰难探索新项目“手剪钢”,平均每两天就失败一次。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让他勇于创新。
三年后,太钢涅槃重生,世界上最薄的“手剪钢”研制成功。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生产车间,廖希既紧张又兴奋。拿起一块“手剪钢”,总书记轻轻一拧,赞叹道:“百炼钢,手软指”。
习近平总书记寄来深情寄语:“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技术创新上不断攀登高峰,在支持先进制造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作为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在多个方面创造了“中国第一”和世界纪录。
2021年2月2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与者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他强调,要继续发挥新国家体制的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下,我国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投入实用,成为推动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超级计算机、高铁、智能电网、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等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深入拓展5G研发和应用场景,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天问”探索火星、“嫦娥”登陆月球、“神十三”与“天河”核心舱成功对接……我国在基础领域产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深空探测实现重大飞跃,“深海勇士”、“奋斗者”、“海斗一号”研制成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两个物理系统上实现“量子计算优势”的国家。
面对风险挑战,要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把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解决“卡脖子”问题。
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提醒“卡脖子”风险:“如果核心部件严重依赖国外,‘命门’供应链的” “在别人手里,就像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再大再漂亮,也未必经得起风吹雨打,甚至可能不堪一击。”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东湖高新区的烽火科技集团和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考察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并走进生产车间。他语重心长地对公司负责人说,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第一要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行不通,必须依靠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最紧迫、最紧迫的问题。解决“卡脖子”、“命门”问题,关键要靠自主创新。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指导下,我国从国家的迫切和长远需要出发,全力攻克油气、基础原材料、高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实验设备、化学制剂等。加快突破一批医药、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我国正瞄准前沿领域,前瞻性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世界’
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在祖国大地上写论文——
2021年3月22日下午,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的燕窝生态茶园。
在科技专员团队的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增加了茶农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高兴。他指出,要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不断完善、巩固和坚持。
福建南平,科技专员制度的发源地。总书记表扬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1998年11月底,为解决“三农”问题,福建省南平市将农业技术人员直接下乡,成为农村科技专员制度的起源。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专门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对干部选拔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到福建省南平市农村”,指出这种做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同志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紧密结合。它起源于南平,成熟于福建农村工作机制。他当年就明确表示,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让下乡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从地方实践到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现在星星之火已经可以燎原。数十万“科特派”活跃在一线,在农村的沃土上播下科技繁荣的种子。
“国家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扩大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并殷切嘱托科研工作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科学和技术解决方案,它们都需要加强。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2016年5月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寄来深情寄语:“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知识和真理,更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伟大事业中去。现代化”。
一切为了国家的科研!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扎根青藏高原,带队采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留下一片珍贵的“种子精神”。
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深入艰苦的前线,甘于吃苦、耐得住寂寞,为祖国的山山水水写论文,为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创新的唯一途径就是赢得人——
“我国要实现高层次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高层次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就像优秀的种子,必须大力培育。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如果中国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就不能顺利转换,就不会真正强大。要靠创新。创新靠人才。”
20世纪80年代,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专家林占喜发明的菌草技术,为菌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矿宁扶贫合作时期,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亲自下令,赴宁夏推广菌草技术。
1997年,林占喜团队带着6箱菌草,在宁夏十几个县建立菌草产业扶贫示范生产基地。食用菌已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支柱产业。
进入21世纪,菌草科技进入了科研和产业发展“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林占喜呼吁,尽快在菌草技术发明者福建农林大学建立菌草科学实验室。但在当时,意见分歧很大。
经过两次安排考察调研和充分研判,习近平坚定支持菌草科学实验室建设,菌草科技得以在新世纪取得长足发展。目前,菌草科技已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学员,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创新的唯一途径就是得人,得人之所欲,必拓宽存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亲自领导、亲自部署。许多重大科技体制改革问题都以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
——为科技工作者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在2018年两院院士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创新的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有利于竞相成长、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涌现的竞争机制,为人才培育出沃土。人才的成长,使人才的根系更加发达,茁壮成长。”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采取了艰苦务实的举措。中央深改委审议了20多项科技领域重大改革方案。中央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任务已全面完成,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基础框架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堵点得到突破。
为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使科技治理机制更加适应科技发展需要,我国首次成立了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伦理委员会,重组科技规划体系,解决科技资源配置封闭分散的问题。国家实验室方面,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国家战略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
——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和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约束中解放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三大科技大会”上指出:“要着力改革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活动服务,而不是人的创造活动为人的创造活动服务。资金。”
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科技项目和基金管理制度,建立以质量、绩效为中心的评价导向等一系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贡献和科研人员的大幅度增强。动机。项目评价、人才评价、机构评价“三评”改革有序推进,探索了分类评价的实现路径。
在2018年两院院士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改革,改变根据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使用论文的现象。 、专利、基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 科学家不能被繁文缛节束缚,科学家不能被没完没了的报告和审批拖延!”
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暨中国科协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不必要的问候、往返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活动上。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为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我国对重大科研任务实行“挂牌挂帅”和“跑马”制度,落实首席科学家责任前沿探索项目系统,并设立专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普遍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让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担任带头人和带头人,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和资金使用自主权。
——给予科技工作者特殊关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从2019年开始,在颁奖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为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颁奖,并请他们上主席台。
2017年起,我国将5月30日定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从此,广大科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节日。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或多次致信,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亲切问候。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潭,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发基地——国营221厂的旧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221厂离退休职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解决离退休职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现在,在总书记的关怀下,221厂退休职工待遇更好,看病更省心。有关单位还对职工住房进行了修缮,美化了社区环境,使生活更加舒适。
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营造“海纳百川、广纳天下”的良好氛围科技,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飞跃,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12位上升至世界第一。
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继续弘扬以爱国为本的科学家精神”
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博物馆里,一张粉红色的门票承载着激情燃烧的记忆。那是交通大学1956年开办的西迁专列车票,上面印着一句话——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
“从黄浦江边到渭水边,背起行囊出发,留下家人照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意义重大。” ,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进精神”有深刻解读:核心是爱国主义,本质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部科技创新史,也书写着科学家的精神历程。
从“西进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从载人航天精神到探月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科学家精神,是一代代科学家心系祖国祖国和人民,以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1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几代人科学家心系祖国、心系人民、不畏困难、无私奉献,为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背景的科学家精神。”
这就是关心“国家大事”、肩负“国家责任”的爱国主义——
2017年,58岁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因积劳成疾去世。生前,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创新,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将中国推向“深度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无私奉献、精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敢为人先,学习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豪情,把爱国报国的豪情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并投入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斗争中。”
这就是“心怀善意,死九回不悔”的创新精神——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称为“中国的天眼”,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这个国家的重要武器。2016年9月建成开放时,总书记发来贺信。
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生前是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的发起人和奠基人。2017年9月15日因病去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动情地说:“此时此刻,我特别想提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一个‘南人东星’……”
2021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指出:“希望大家以先生为榜样,以改变从跑到跑领先,要在一些领域保持领先优势,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这就是“凡霜一心倾注千风秋夜丹”的无私奉献——
每年深入基层200余天,绿化140万亩荒山;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成果,引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35年来践行“在祖国大地上书写论文”的校训初心。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突发疾病去世。
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从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黄大年、李保国……这些大名鼎鼎的名字,总书记一再提起,向他们致敬。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以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精神担当时代重任。继往开来,坚定不移的决心,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向前,努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陈芳胡哲文景华董瑞峰张泉王琳琳)
《光明日报》(2022年5月31日01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