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中国科技部地震萨雷兹湖大


“中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中国深入参与了近60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项目,参与度不断提高;中国分三批启动53个项目 国内“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培养外方科技人员15000余人,资助专家近2000人;2021年,中外合着科技成果数论文达18.3万篇,合作伙伴涉及169个国家”……日前,中国科技部发布了一组最新数据,表明中国在加强政府间科技交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方面不断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当今中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专家指出,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为更多人共享,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以开放姿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为增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和力量贡献智慧。

从“跟随”到“齐跑”“引领”

塔吉克斯坦的萨雷兹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堰塞湖。由于地处地震活跃区,科学家们预测,一旦该地区发生地震,萨雷兹湖大坝将面临倒塌和决堤的危险,涌出的水将危及中亚广大地区。

不久前,首个基于北斗技术的变形监测系统在萨雷兹湖大坝投入运行。该系统由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共建,实现了大坝实时毫米级变形监测,为大坝安全和当地民众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将北斗技术推向世界,是中国加强科技领域合作的一个缩影。

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对接国际灾害管理机制,为40多个国家提供空间技术等应急保障服务,助力各地应对强降雨、热带气旋、洪水等自然灾害;、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蒙内铁路拉动沿线经贸增长;中国菌草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有效促进当地减贫和就业……中国不仅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贡献者全球性问题。

“中国在许多前沿科技领域逐渐从‘跟风’走向‘跑’,甚至‘领先’。而且,中国积极与世界分享科技发展成果,特别注重应用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环境、农业、健康等事关全人类福祉的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和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旭峰告诉本报记者。

中国科技部数据显示,自2017年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来科技,中国已分三批启动建设53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支持3500多名青年科学家来华半年。上述科研工作共培养国外科技人员15000余人,资助专家近2000人。同时,中国为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建设了8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成立了“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基本形成了“ “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

“中国与非洲、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拉美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中东欧国家建立了七大科技伙伴计划等,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发展中国家科技,为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支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云计算、5G、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数字经济成为中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动数字技术成果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到物联网、移动金融等新技术应用,中国与世界各国密切合作。”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国家合作助力当地数字化转型。此外,中国企业也是推动中国科技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葛天仁告诉本报记者。

“一个强大的中国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肯尼亚主流电台FM报道称,中国正在不断攻克科技前沿,推动经济发展。创新技术不仅会在中国使用,还会落地到有中国项目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声音”越来越响

在全球科技治理平台上,“中国声音”越来越响。

11月16日,中国裁军大使李松率团出席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2022年《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缔约国大会,并提交《中国关于加强伦理治理的立场文件》人工智能”会议。立场文件就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监管、研发、使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主张,对推动形成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方案是有益探索。

近年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多边舞台,参与全球科技规则制定、议程设置、统筹协调和治理改革。规划和大科学项目,参与程度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在二十国集团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科技部长会议、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会议、清洁能源部长会议等多边机制中,中国积极提出创新议题并出台合作倡议.

丁明磊表示,近年来,中方在卫生、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互联网治理等领域科技合作成果丰硕。在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了中国从全球科技创新的参与者和追随者向贡献者和引领者转变。“中国深度参与多边科技治理机制,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 丁明磊说道。

日前,国际标准制定组织IEEE标准协会正式批准建立“可信秘密状态计算”国际标准。该项目由多家中国机构共同参与。为平衡大数据应用与公民隐私之间的关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机制。

“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已经具备探索和构建科技发展伦理准则和治理体系的条件和能力,可以更加积极地为世界提供科技发展的‘中国方案’。” “在世界科技竞争中争取规则的制定。为此,中国在组织体系和人才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朱旭峰说。

2019年,我国成立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相继成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医学三个分委会,为加快我国科技治理与全球科技治理融合,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中国参与世界科技治理规则制定。同时,中方支持中国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事务,支持推动中国科学家在重要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支持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中国的技术组织。

朱旭峰表示,中国高度重视知名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塑造“中国科学界”的品牌效应。中国也在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能够衔接科技知识、行业研发和市场动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懂科技的监管者和熟悉公共治理的科学家,不断满足切割需求。 – 边缘技术开发和治理。全面应对科技发展中的伦理争议和国际争端。

”中国科技界和科技工作者在不确定性高的新兴技术领域积极发声,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技术治理规则盲区参与新规则建设,在制定切入点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前沿技术领域和行业标准。”朱旭峰说。

以开放的态度坚持创新合作

面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一贯重视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合作,与世界共享发展红利。

世界著名科技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今年发布的自然指数显示,2015年至2021年,中国对世界高质量科研产出的贡献增幅高达81%,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其中,中国在清洁廉价能源领域的研究成果居世界首位。此外,中国积极与世界开展科研合作。其中,中美科研合作保持韧性,科研合作程度最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我国还面临‘卡脖子’的困境。因此,要积极融入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科技创新经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中国的新发展也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性的。趋势。” 葛天仁说道。

面对鼓吹科技霸权、“脱钩破链”的国际声音,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开放合作的态度。

多年来,中国不断推进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设立全球科研基金,积极支持外国专家牵头参与中国科技计划。自2015年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以来,吸引了一大批国外科学家担任项目或学科带头人。与此同时,中国陆续探索便利外国人才出入境、就业和居留的相关政策。

在11月28日举行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有关官员表示,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和欧洲航天局联合选定的多项空间科学应用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中国一直欢迎各国航天员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联合国外空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蒙内塔·迪皮波表示,中国开放空间站是联合国“全球共享空间”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葛天仁表示,中国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各国的科技务实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计划。

”丁明磊说。(记者林子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12月1日06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3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