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要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场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曾受制于体制机制和市场对接困难,大量科技成果长期“暗藏”。随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实施,这个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
汽车发动机为汽车提供动力,被称为汽车的“心脏”。在上海通用的工厂里,生产发动机零部件的高端数控机床对工艺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
上海通用汽车动力总成制造工程装备开发工程部经理张迎春:“我们要求定位精度达到微米级,一个成年人的头发大约有80微米,这意味着我们在1%的尺寸上进行精密加工头发那么大。”
虽然我国汽车产销量居世界前列,但长期以来,由于技术要求高,在由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组成的汽车动力总成生产领域,高端数控机床大多依赖进口,这已成为我国高端制造装备“卡脖子”的问题之一。现在,这种现状正在被改变。今年8月,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由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国产化高端数控机床开始在上海通用汽车工厂大规模投入使用.
国产化数控机床的应用,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当今国际形势多变背景下单纯依赖进口设备可能面临的风险。这一汽车生产领域的重大突破,是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罗磊:“首先,对于我们的创业团队来说,从学校合法获得知识产权,将成果转化到我们的创业公司中,是非常重要的”
2017年,针对上述“卡脖子”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启动专项征集校内科研人员相应成果,支持转化。罗磊等6人开发的15项知识产权入驻。学校决定支持他们创办公司,并对成果进行工程验证。但此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公司成立的核心技术基础——15项科研成果的产权,并不完全属于科研人员自己。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主任刘群艳:“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和无形资产法律法规来看,学校承担国家出资项目,学校产生的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属于学校,由学校代表国家持有。”
学校的科研成果属于国有资产,需要保值增值,但成果转化不一定成功。这种风险成为了困扰科研人员的一根“绳索”。长期以来,导致了典型的“三不”,即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
刘群艳:“最大的损失是科技成果没有转化,重点是如何把属于学校的部分科技成果权利转让给教师,让教师自主创业。”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交通大学决定探索一条新路子——赋能。15项科研成果谈妥权属,作价262.5万元。学校占40%,科研人员占60%。创业公司吸引社会资本,转化成果。
刘群彦:“赋能政策实际上是允许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将部分成果的所有权让渡给科研人员,科研人员享有科技成果的全部所有权。”
就这样,通过赋能,科研成果转化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以公司为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将原有的科研成果一步步验证,成为真正影响汽车行业的产品。同时,由于产权清晰,公司未来可以放心寻求上市等新的发展机会。
为从根本上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成就”。包括中国在内的4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赋能改革试点。
国家科技评价中心副研究员吴思宏:“相关数据显示,通过实施赋能改革,这40家单位登记的科技成果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18亿元,一年——同比增长28%,这样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通过赋能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
毕竟,通过创业实现科研成果在自己企业的转化的科研人员毕竟是少数。从技术角度看,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更具理论性,属于“生果子”。但是,企业面对市场,需要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熟果”。这个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中间阶段对技术的成熟至关重要,但也是最困难的,被称为转型的“死亡谷”。
吴思宏:“从实验室阶段到工程化阶段,小批量试制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成果可能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困境,跨越‘谷’是必然的死亡”。
在科研成果转化链条中,作为技术供给端的科研机构和人才面临困境,而另一端,即需求端科技,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尴尬有限的技术研发。
隆达公司是江苏省无锡市的一家民营企业。它最初从事铜加工。近年来,又改弦更张,进军新材料领域。新领域需要新技术。自己开发一个成本高,而另一个很慢。如果技术跟不上,商业风险就会很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隆达找到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因为是发展的“真需求”,企业自然要“真贡献”。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江苏隆达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依托中心打造转型平台。一方面迎合行业需求,另一方面除下属研究所外,还与相关领域的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组成创新联合体,精准研发新技术为工业需要。在汇集了多项科研成果后,还搭建了中试平台,
精准研发,精准验证,如今,江苏龙达的生产线已经用上了新技术。目前,平台建设以产业为导向,建立创新成果与产业的链接。在制造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能源环保等领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与20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与国内60多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科研机构,向市场转移转化技术成果7000余项。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中试平台既是研究院的研发平台,也是高校教师成果转化平台,也是面向未来的中试平台。企业进行最终规模产业化。”
一端是科研机构,一端是市场。不仅在技术层面要经过反复的专业验证,而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中,有很多专业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比如,转型前需要和所在单位打交道,需要了解国资管理、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法规;转型之后,需要市场推广,甚至投融资。而这些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也是大多数科研人员的“软肋”。
此前,我国多所高校受制于编制数量有限、用人不灵活、专业转移机构和队伍匮乏,一度成为制约转型的“瓶颈”。现在,这个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金旭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成果多,实用性强,受到多家企业的关注。转换结果最合适的方法是什么?学校技术转移中心针对刘金旭的特点,给出了专业建议。
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伯强:“他正处于创新成果输出的高峰期,直接创业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跟他设计了技术许可,付了钱通过对方收取一定的入驻费,我们将相关技术授权给对方公司实施,然后根据产值收取佣金。
专业建议基于专业的服务水平。2015年,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实施,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组织协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建设。技术转让机构。2016年初,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同时创新注册了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中心与公司“一个团队,两个品牌”采用市场化运作。依托公司,人员自招,工资自愿。成果转化成功后,10%的收益可作为机构经费。在灵活的用人机制下,这里招聘了包括技术、知识产权、投融资、合规风控、项目推广等在内的20多名技术经理,他们的收入也与业绩直接挂钩。
“管理”变“服务”。原来的科研人员带项目找学校,变成了主动深入院系找项目的转学机构。学校立项、成果路演、与合作单位洽谈,乃至公司成立后的知识产权布局、上市筹备等,北京理工大学的专业机构和技术管理人员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全过程科技成果。
技术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配合。赋能激励、产研结合、专业服务,在多方探索下,科研成果转化的“绳索”被解开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为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更“顺”、“准”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总体思路的指导下,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