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收入,比工资还高!他们如何靠“兼职”逆袭成功?


分类丨职场思维

字数丨3100字,阅读约4分钟

前两天收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求助信息,一个做行政的网友,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同事“违反公司”规定做微商,询问这种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办……

如果仅就这个问题来讨论的话,在职场上,天大地大,规则最大,况且这位朋友原本就是老板雇来“维护规则”的,所以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应该公事公办……

只不过,就着这个案例,我倒是想跟大家更深入的聊一聊:一个人,到底应不应该做兼职,以及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兼职

为什么做兼职的情况越来越多?

最近几年,有一个概念很火,那就叫做“非雇佣时代”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由“买断个人时间”的雇佣关系,转向“购买个人成果”的合作关系。

概念有些笼统,我给你举个很直观的例子,会计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必须的存在,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愿意雇佣一个全职的专业会计。

有很多小型公司,他们的会计需求很小,平时处理一下简单的账套,节点的时候处理一下年报、审计、报税等工作。

如果雇佣一名全职的会计来处理这些工作,企业每个月可能要为此支出7000多元。

但是,如果企业能够找到一名经验老道的会计,与他达成一种非雇佣关系的合作,每个月只需要3000元,就可以把全部会计工作交给对方。

而对方呢?手头同事拿着四家公司的账套,每个月可以获得1.2W元的净收入。

这种「双赢」的合作方式,在会计这个单一行业中已经非常普遍,而且正在向其他行业逐渐扩展。

在传统的「雇佣关系」中,企业雇佣员工,相当于花钱买断他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具体在这个时间内,让员工做什么,则取决于公司内部的工作安排与流程。

而在「合作关系」中,企业付费,是为了购买个体的“成果”,也就是说,只要你能拿出足够的成果,那我就愿意支付相应的报酬。

而后者,显然比前者更能显著提高资源配比的效率。

这时候,再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话题,你就会发现「搞兼职」,其实正是一种「合作关系」的表现。

面对这样一种变化,企业最应该做的是「接受变化」而非喝令禁止。

在传统的雇佣关系中,企业禁止员工搞兼职,最主要的理由其实就是防止员工「损公肥私」,但是其实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员工是否「搞兼职」跟是否会损害公司利益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

比如说,有一个员工,他在上班期间,偷偷摸鱼写了一篇小说,如果他的领导知道了这件事情,那肯定会非常不开心,因为这个员工在工作时间做了「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可是,换个角度来想的话,这个员工并没有因为写小说,而耽误自己的任何本职工作,又为什么要因此而受到惩罚呢?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很典型的例子,比如大名鼎鼎的“刘慈欣”,他早年的无数篇小说,都是在娘子关发电站值夜班的时候写出来的……

个体价值时代的来临

在以前,一个个体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高度依附「组织」才能实现。

一名医生,必须加入医院才能治病救人。一名教师,必须先被某个学校聘用,才可以教书育人。

然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个体的价值正在被前所未有的放大,而「是否加入组织」已经完全不是能否变现的前提条件。

一名医生,他拿起手机,就能帮很多病人远程问诊。而一名老师,他完全可以把自己上课的内容录成影像,上传到公开课平台,让更多人听到他的讲课。

而这些操作带来的收入,完全没有依靠他现在的「雇主」,所能得到的收入水平也只取决于他自己的「独特价值」。

如果您对自媒体领域有更多的了解,你就会发现「兼职」这件事情实在是太普遍了。

我加入了一个职场领域的作者群,群内都是职场领域的优质自媒体作者,可以说基本囊括了这个领域的头部作者。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即使在偏头部的范围内,自媒体创作者仍有一半左右是「兼职」创作。

其实很多作者,他们从自媒体的收入已经相当可观,很多人能通过自媒体每月获得万元以上的收入。

这笔收入往往已经与他们的主业收入持平,甚至超过了主业收入。

而这种兼职收入,其实正是个人价值的最好体现。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渠道去变现自己的「技能」。

如果你擅长设计兼职,你可以很轻松的从威客网站上接到一些小活;如果有丰富生活经验,你可以通过问答平台获得不少额外收入;哪怕你什么都不会,至少可以每天晚上在家做2个小时的云客服,或者点开众包APP,帮别人有偿跑个腿什么的……

只要你想,就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兼职」。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有很多人开始预测,在不久的未来,「兼职」或许将超过「主业」,成为真正的主流形式……

非雇佣时代,企业组织形态的变革

面对这种变化,很多企业也开始思考自身的组织形态是否真的有利于资源的配置。

他们希望用更灵活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比如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以结果为导向进行员工的考勤管理,而非传统的“工时”管理。

同时,新锐的公司内部岗位与职级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很多公司,你只能找到负责某个具体项目的小组Leader,却并不存在传统的“部门经理”。

而做的更彻底的一些,甚至已经模糊了“公司”边界……

早在2014年,IBM与苹果达成了一项“伙伴级”的合作。这次合作可不仅仅是IBM买几台MacBook,或者苹果去买几台服务器那么简单……

IBM拥有很丰富的企业端客户资源,而且对于如何服务企业端需求有着充分的经验。但是在移动端开发与个性化定制服务方面,IBM始终难以挤进一线队伍。

而苹果公司则刚好相反,他们在移动端领域有着巨大的优质与及极其丰富的资源,但是一直专注于服务个人用户的苹果公司兼职,在面对企业端需求时,则是个彻底的门外汉。

在这种情况下,两家公司达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合作模式,他们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短板,采取完全依赖的方式互相配合。

而这种合作也很快凸显出了他的价值,仅2015年苹果和IBM合作完成了100多个面向企业用户的优质app。

为了能够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两家公司经常会以项目为核心,“混编”一支开发队伍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最夸张的时候,IBM甚至把100多名员工派往苹果总部办公……

由于这种密切的合作,苹果与IBM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变得异常频繁,但是你很难说,这种流动到底是“跳槽”还是“转部门”。

但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必须承认的是,传统公司的组织架构正在受到挑战,维系团队结构的根本,正在变成一个个更加灵活的“目标”,而非某个“人员体系”。

而同样的观点,在国内也变得越来越流行,比如罗振宇前两年就喜欢把「U盘化生存」挂在嘴边。

其“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的描述也恰到好处的描绘了个人价值将在未来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作为个体,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兼职」?

前面说了这么多,相信您也一定已经明白了,关于要不要找兼职这件事情,我个人是绝对持支持态度的。

只不过,到底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兼职呢?

我给您的建议就是,你要搞清楚一个工作的「不可见成本」与「不可见收入」。

一份兼职,需要我付出多少时间,多少本钱,又能带给我多少钱的回报,这都是「可见成本」与「可见收益」。

而你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不可见」的部分。

比如,无论如何,我都不建议您把“微商”当做自己的兼职选择。

首先我们先排除一些纯粹假冒伪劣,或者干脆骗钱的“假微商”。

即使你真的是去经营有正经产品的真微商,这对你来说恐怕也并不划算。因为只要是做微商,他对你个人资源来说,都是一种“纯消耗”。

做微商,消耗的最大成本不是钱,也不是时间,而是「人际成本」。

很多初次接触微商的人都会发现,一开始刚做这行的时候,个人出单其实没有那么难,随便发发朋友圈,总会有些亲朋好友前来下单。

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的“熟客”,用不了多少时间,你就不得不去设法发展代理,或者去马路上“扫码”来扩展自己的好友列表,否则成交量只会越来越低……

究其原理,其实就在于你一开始觉得好做,并不是因为产品有多好,或者你的销售话术有多强,而是在于你通过过去几十年的生活,或多或少了积累了一定的「人际成本」,而当你开始做微商的时候,你其实就是在将过往积累的这些人脉,用一个低廉的价格进行了变现。

当这些人脉变现完毕后,你就会发现,扩展新人脉的成本远远大于你的预期……

同样的道理用在「不可见收入」上也是一样,做一份兼职,除了看他能不能让你挣到钱外,更重要的是,你要搞清楚这件事情能不能让你得到「积累」。

通常来说,技术性的兼职能够帮助您积累更多的经验,例如您擅长外语,那么接几篇翻译稿就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而服务性的工作,往往能够有效扩展您的交际面,例如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供一些志愿者服务,虽然您可能挣不到什么钱,但是这些经历会为您带来很多优质的人脉关系。

要知道,我们今天所说的「兼职」与传统语境的「打零工」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在当今社会下,任何一份兼职都有可能会成为你自己在未来安身立命的本钱。

因此,用向前一步的眼光去看待你接触到所有机会,仔细考一下“这份工作除了钱,还能让我获得什么?”

当您真的把这笔账算明白的时候,我想您就一定能够认识到,到底该做些什么,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